红泥小炉上,新的一壶水正好临近沸腾,咕嘟嘟翻滚着细小的气泡。</p>
她听到眼前的媚娘说出'来日会做君王'这句话,顿觉书中那句'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一点不错!</p>
听其声,闻其辞,便如珠玉响于耳畔一般美妙!</p>
如不用古人言,换成姜沃会用的比喻那就是--简直比筹子入账那种金币掉落的声音还要美妙很多。</p>
虽然每次听到那种哗啦啦的金币声,她已经很陶醉了。</p>
姜沃一时竟然无言,只望着媚娘而笑。</p>
而媚娘将此言说出口后,原本心底总似有一块凸凹不平的,有些朦胧阴影之处,轰然而平。</p>
从前在掖庭时,媚娘住处不便,故而两人的藏书多放在一处,时间久了,给书排列顺序的习惯也就相同一致起来。</p>
于是媚娘很快找到了《汉书》帝王本纪那一卷。</p>
史书之上,素来只有帝王有本纪,除了吕雉--《汉书高后纪》亦在帝王本纪中。</p>
姜沃见此还想到:吕后之子,当时的皇帝汉惠帝刘盈,反而是没有本纪的。</p>
可见史书也自有其公道处:哪怕做了数年名正言顺的皇帝,但没干皇帝的事儿,不好意思也没有本纪(也是没的可记),其事迹完全可以在高后纪中一并带过。</p>
其实媚娘都无需拿出那卷书,本身也已经能倒背如流。</p>
她唇齿间清晰念诵道:"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p>
姜沃也无需再看原本,很快应答媚娘道:"这是吕后废少帝,立恒山王弘时的史笔。"</p>
吕后废立皇帝,群臣只能顿首奉诏!</p>
她年少时初读《汉书》,见此而大为震撼,数次停下来掩卷而感:这大概是空前,或许也是绝后的,女子所能掌握的最高权力了吧。能够一国号令尽出于手,以太后制天下。且废立帝王之际,群臣也只能尽皆俯首。</p>
掌权十五年,至崩逝未放手,终入帝王本纪。</p>
而当年的媚娘确实是没有想到的,吕后并未空前绝后,而那个未"绝后"的人,是她自己。</p>
将来,自然也会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p>
除了一如天子的纽约、佩、绶,媚娘腰间,亦悬一枚亲手所制的玄色荷包。</p>
里面是她随身带了多年的小印。</p>
此时她再次取了出来。她抚摸着印纽处的一轮红色旭日:"我记得我刚做皇后时,就是长孙太尉离京后。"</p>
"权柄更迭令人心惊。"</p>
"咱们亦深叹权势迷人眼,一如迷障。曾说过做彼此的锚点免得迷失,反而被权力之刀所伤。"</p>
媚娘慢慢道:"但今时今日又不同了。"</p>
当时权力之刀握在旁人手中,自然要谨慎,要步步小心,免得为锋利的权力之刃所伤。</p>
可今日......</p>
"我即执刀人!"</p>
且既执刀,就不能再放下,不能让刀被旁人再夺走。</p>
这就是帝王之心。</p>
姜沃从前也朦胧有所感觉,但也是今日,才清楚明白听到了看到了媚娘的君王之心。</p>
原本她还有些遗憾,今日未在朝堂之上,见天后摄政,见媚娘在群臣面前,走出垂下的珠帘。</p>
可现在这遗憾便全然没有了。</p>
她看到的,是走出另一重'珠帘'的媚娘。</p>
*</p>
姜沃接过媚娘手中的这卷《汉书》。</p>
史书之上有帝王本纪,也有臣子列传。</p>
姜沃手持汉书,对媚娘郑重道:"姐姐若为君王,我自为永无变节之臣。"</p>
在这一个时空,在这里的后世,她们会被记录在《唐书》之上的帝王本纪与臣子列传。</p>
且本纪与传中,互有其名。</p>
媚娘听她这句话,不免又想起她此番免官,便道:"我自信你。"</p>
顿了顿:"你也要信我。"</p>
"我从今日起摄政,将来会有许多臣子。但你是我最初,也是唯一不会怀疑的人。"</p>
她们是真的起自微时,一路至今。</p>
同患难过,也同富贵过。</p>
姜沃点头的瞬间,就听到系统的声音响起。</p>
【恭喜用户,权力之筹获取方式四(已解锁):上位者的唯一托付】</p>
获取方式四?姜沃之前解锁过三种,分别是:得封官职(爵位)、每月固定薪酬、以及上位者的肯定。</p>
很多年来,她一直没解锁一种新的获取方式。没想到会在今日解锁。</p>
但是......沃忍不住想要敲敲系统:这可是听起来就很难解锁的获取方式,那我该得到的筹子呢?我那哗啦啦的金币声呢?</p>
系统声音再次响起--</p>
【检测到该上位者已与用户绑定,权力之筹翻倍发放,因数量较大,请客户注意查收(友情提示:可关闭音效达成勿扰模式)】</p>
姜沃并没有关。</p>
她认真听了良久金币掉落之声,然后看了一眼账户余额后,就顿时陷入了一种'辛尚书见到银矿'的欢喜中。</p>
**</p>
说起辛尚书,紫宸宫中,崔朝正在告他的状。</p>
其实刚开始,崔朝说起要告一位臣子状的时候,皇帝以为他说的是李义琰。</p>
皇帝还摆手打断道:"不用你告,朕也已经听说了。他在中书省对姜卿的病幸灾乐祸不说,之前,还曾把姜卿拦在宫道上,吹了半日风。奉御诊得姜卿的病起自风寒,说不得就是那日的缘故。"</p>
事实自然不是如此,毕竟那天姜沃穿的很厚抱着手炉,倒是'旧衣朴素'的李侍郎冻的不轻。</p>
但崔朝没反驳这句话--</p>
其实在崔朝心里,还是因东宫猜忌,被逼离开朝堂事对姜沃打击最大,才让她大病这一场。</p>
他们之所以对外都称风寒,只是为了转移皇帝的内疚感。</p>
也免得姜沃这番吐血,在将来被有心人利用,反复提及,变成皇帝心里的臣子怨怼君上。</p>
所以......崔朝想了想:李侍郎最忠于礼法,按礼来说,臣子为皇帝尽忠死而后已</p>
也是应该的。那么,他只是给皇帝和太子背背锅怎么了?</p>
于是崔朝也就顺着皇帝的话道:"是,那日她回到家中,就有些咳嗽,神色也不太好。想来风寒从那日就埋下了。"</p>
皇帝深颔首赞同。</p>
于是向崔朝道:"这人你不必管了--此人宅无正寝,虽出身陇西李氏名门,却还是住在破屋之中,朝野间都传其"风骨清正,素有令德。"</p>
"其实不过是沽名钓誉!"</p>
"他入中书省为侍郎后,自为官高权重,要改葬他这一脉的先祖--见舅家坟茔之地更好,竟令其舅迁坟,自家先祖兆之!此等人,何以秉政!"</p>
"自当逐出朝廷再不为官才是!若非媚娘道,对此人另有安排,朕已然下诏了。</p>
崔朝闻言,感慨道:"何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便是如此吧。"</p>
还不忘提一句:"陛下,太子殿下正是年轻仁厚,才易被此等人所惑,陛下不如将李义琰行止送于东宫?"</p>
提起太子,皇帝又泛起了熟悉的头疼:"朕已然让曜初去说与弘儿了。"也让他好好反思一二,别光听这些人说'为他好'的满口礼仪道德,也要看看这些人做的什么事儿!</p>
皇帝对着崔朝,忍不住吐露了一句:"若是曜初跟弘儿换一换皇子与公主身份,朕此生便圆满了。"</p>
崔朝:陛下总是喜欢做梦,当年还想有个先帝那样的继承人呢。</p>
见皇帝揉了揉额角缓了心情后,崔朝才道:"不过陛下,臣要状告的,其实不是李义琰,而是辛侍中。"</p>
皇帝:??</p>
事情还要从前日正月十四,辛茂将到姜宅探病说起。</p>
之前郝处俊上奏疏,想要把城建署归于兵部统一管理这件事,给辛茂将愁的,夜里都睡不着觉。甚至还出现了鬼剃头,头顶有一块指肚大小的头皮直接给秃了,还好官员上朝要戴冠,否则他这个宰相都没脸出去见人!</p>
于是哪怕知道姜侯在养病,辛茂将也顾不得打扰了--城建署的事儿必须得让她拿个主意,于是就直接上门来了。</p>
彼时姜沃已从曜初处得知皇帝'天后摄政'之意坚决。虽不能透漏此等机密,但看着'愁到斑秃'的辛侍中也很不忍心,就很坚决从玄学角度安慰道:"辛侍中放心吧,我已起过卦了,城建署安然无事。"</p>
辛茂将这才放了一半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