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p>
当黄锦将朱浩的意思传达给朱四后。</p>
朱四恍然大悟。</p>
朱浩是在提醒他,杨一清留在吏部尚书位置上,副作用太大,如果觉得不合适,也不是说马上就把杨一清赶回老家,可以有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让杨一清入阁。</p>
“是啊,姓杨的入阁后,在内阁里排序第五,能做出什么事来?这可比把他留在吏部尚书位置上好太多了。”</p>
朱四很高兴。</p>
先前召杨一清回朝,没说让其入阁,是因为要把位置留给朱浩。</p>
现在明摆着朱浩不打算入阁,朱四一时强求不了,把杨一清塞进内阁去,让这家伙不至于利用手头的权力扰乱视听,让自己可以耳根清静的同时,还有个老臣坐镇朝堂,不也挺好么?</p>
张左在旁提醒:“陛下,那位谢阁老,该……怎么办?”</p>
一句话就让场面带着些许尴尬。</p>
是啊。</p>
这次征召大臣回朝,可不是只召了个杨一清,还有谢迁呢。</p>
如果杨一清入阁,那谢迁回朝后,该把其放在什么位置上?</p>
谢迁作为翰林体系的大臣,当六部尚书估计只能当礼部尚书,但最好还是把谢迁安排入阁,如此才好扬长避短,谁让其在弘治朝就是名臣呢……可现在内阁已经有四位大学士了,杨一清再加进去就五个。</p>
难道让谢迁当内阁第六人?</p>
黄锦提议:“陛下,如今内阁,是否有老臣需要退下去?”</p>
朱四立即板起脸:“有些事,不该你来过问。”</p>
黄锦马上低下头认错。</p>
“不过这话也有道理。”</p>
朱四沉吟一下,又道,“内阁现在四个人,人浮于事,到底能有多少效率?唐先生已过世了,里面又没有朕的人,朕觉得也是时候做一些精简了。”</p>
张左其实很想提醒,现在内阁架构挺好的,完全可以不用动。</p>
干嘛一定要听朱浩的,把杨一清塞进去呢?</p>
眼下的四个人,各司其职,就算没有议礼派的人又怎样?</p>
谁还敢跟皇帝产生争执不成?</p>
朱四道:“可让谁退下来好呢?朕觉得,这个首辅之位,是否该交给旁人了?”</p>
“陛下……”</p>
张左正要说什么,朱四抬手打断他的话,道:“首辅自然非费阁老不可,无论是刘春、石珤或是贾咏,都不具备首辅的能力,朕更不会让石珤和贾咏当首辅,他们在大事上都不站在朕一边,朕会信任他们吗?”</p>
作为阁老,没法取得皇帝的信任,那还留在内阁干嘛?</p>
张左终于忍不住道:“陛下,那不如早些提拔一些自己人入阁。”</p>
“除了敬道外,还有谁合适?”</p>
朱四有点生气了,“连黄瓒都跑了,他在内阁可能很憋屈,当首辅没希望,就去户部当尚书,不过若让他做吏部尚书,他应该会很满意吧?”</p>
张左不知该怎么回答。</p>
他算是看出来了。</p>
无论是皇帝,还是朱浩,对黄瓒的立场都有些意见。</p>
黄瓒明明是受朱浩推荐,成为皇帝的心腹,结果这个自己人却跟皇帝一直貌合神离,在大礼议的问题上就经常掉链子,后来阁臣不想干了,回到户部当尚书,也是因为其顶不起事。</p>
现在倒好,黄瓒直接跟杨一清混一块儿了……</p>
可杨一清入阁后,怕是地位都不及黄瓒,到时黄瓒跟杨一清的关系,是不是要重新界定一下,到时杨一清会听黄瓒的?</p>
“就先这样,石学士太老了,回头让他退下去。”</p>
朱四好像终于想明白了。</p>
内阁不需要两个护礼派的人,而杨一清再怎么不堪也算“议礼派”中人,虽然杨一清只是发表过一些支持大礼议的内容,并没有公开表达过对议礼的支持。</p>
但皇帝总觉得杨一清在吏部尚书任上太过于指手画脚。</p>
如此一来,干脆让石珤滚蛋,杨一清补位。</p>
张左迟疑道:“石学士他……”</p>
“没有刘阁老年老是吧?但刘阁老怎么说也是敬道的人,回头朕怎么都要让他当几天首辅,也算是对得起敬道了……若刘阁老致仕,敬道恨朕该怎么办?先按这个方向制定计划!回头跟大臣议一下,内阁增加人选之事吧!”</p>
……</p>
……</p>
皇帝对内阁大学士,要么不加,一次加俩。</p>
次日朝会朱四提到这事时,很多大臣都表示不解。</p>
过去一两年时间,内阁可说是大明官员变动最为频繁的地方,光是首辅就接连换了两次,阁臣更是一波接着一波轮换,当然翰林学士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