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次序之争(1 / 2)

锦衣状元 天子 1879 字 1个月前

四名阁臣从乾清宫出来,面色都有些难看。</p>

蒋冕望向杨廷和,无奈摇头。</p>

路上几人都没说话。</p>

一直等回到文渊阁后,杨廷和才终于开口,甚至都没避讳费宏:「你们不会真的要让举人出身的唐伯虎进入翰林院吗?」</p>

言外之意,我是因为回绝唐寅入翰林院,小皇帝才着恼。</p>

如此破坏规矩的事,你们凭什么认为我作为首辅应该同意?我说让唐寅去重新考科举,已算是给足了新皇面子,只是新皇不愿意采纳罢了。</p>

费宏道:「唐寅不过是举人,短短一年便已做到了工部员外郎,那是多少进士临致仕都未曾获得过的官缺,早该心满意足才是。」</p>

毛纪在旁摇头叹息:「这不是唐寅是否满足的问题,而是陛下想在朝中培植兴王府旧人……兴王府的教习、讲官、伴读不在少数,为何非要栽培唐寅一人?」</p>

显然毛纪也知悉兴王府内情。</p>

朱四的老师并不止唐寅一人,唐寅乃半道加入兴王府,还是为了躲避宁王府的追捕,不得不隐匿行迹所为。</p>

当时的兴王征募像唐寅这样的人入王府,其实有想把兴王府做大的意思,若是当时就有人参劾的话,或会给兴王安排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毕竟兴王府理论上是正德时期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出处,这种事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p>

可朱祐杬非要重用唐寅,足以说明唐寅身上的确有可取之处。</p>

蒋冕问道:「难看现在,我们真要斟酌谁入阁不成?」</p>

问题摆在面前。</p>

新皇已在四个内阁大学士面前直接提到了增设阁臣人选之事,明言你们不同意不要紧,他会直接拿到朝会上说,来个廷推,看谁最后吃亏。</p>

杨廷和问道:「到底是推举人入阁重要,还是维护规矩重要?」</p>

明摆着的事情,就算杨廷和明知把唐寅塞进翰林院,就能让小皇帝在入阁人选的事情上闭嘴,他依然不会妥协。</p>

别说唐寅是举人了,就算唐寅是进士……杨廷和也不能同意。</p>

一切就在于杨廷和非常清楚唐寅在新皇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存在价值。</p>

若是让唐寅成功获取进入翰林院镀金的机会,有了这个履历,唐寅入阁就在眼前,如此一来小皇帝就真的驾驭不住了。</p>

唐寅跟别的阁臣不一样,他是小皇帝的铁杆,还不是正统「科班」出身,野路子的人骤然进入内阁,很容易把本来稳定的朝堂秩序给搅乱,就好像现在唐寅已经把户部和工部秩序冲击得七零八落一样。</p>

杨廷和不能容许这个朝廷的不安定分子,跑到自己面前来耀武扬威。</p>

「也是,其实朝中不少人有资格入阁,大家可以多加斟酌,等廷推时再说吧。」</p>

蒋冕提了一句。</p>

毛纪道:「我看,朝议时大可让朝臣群起反对,请陛下收回成命。」</p>

廷推?</p>

没门!</p>

皇帝说扎个人入阁,我们就要同意?</p>

毛纪的意思,我们不能仅限于在入阁人选上争取,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小皇帝随便往内阁塞人的企图!</p>

所以朝会上就要跟皇帝据理力争,不能让朱四开启随便增加内阁大臣人选的先河!</p>

「嗯。」</p>

杨廷和点头,显然更赞同毛纪的观点。</p>

……</p>

……</p>

无论谁入阁,朱浩这个史官修撰都没有任何机会。</p>

在这件事上,朱浩虽为策划者,但全程看热闹就行了。</p>

此消息很快传遍翰林院。</p>

「……你们听说没?陛下今日上午</p>

召见几位阁臣,提出要在内阁增加人手,却不知谁有资格入阁?」</p>

「我觉得刘学士首当其冲……他做过礼部尚书,如今又掌翰林院事,诰敕什么的都由他来主笔,如此大才不入阁,那真是可惜了。」</p>

「不见得,你们或许不知道,刘学士跟杨阁老关系不睦,听说石学士和丰学士二人更有机会。」</p>

人们私下议论,或许都不能算是小范围内传遍,简直是在公开场合扯圈子讨论,连一向不参与这种事情的朱浩都能听到他们说什么。</p>

翰林们所说的石学士自然就是石珤,而丰学士则是丰熙。</p>

丰熙虽然在翰林院中才名卓著,属于北派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始终声望不足,容易被人利用,历史上丰熙参与了左顺门事件,后被罚戍福建镇海卫,本来是有机会入阁的大才,最后落了个罪死戍所的凄惨下场。</p>

可以说,嘉靖初年的政治派系斗争异常严重。</p>

嘉靖三年时朱厚熜的爆发,可以说就是这几年小皇帝所受欺压的一种宣泄,到时谁撞到枪口上,都是看不清局势、自以为行的是忠义之举的结果。很多人没有冲出来当那出头鸟,反而平稳过度,后来取得了较高的官职。</p>

孰是孰非,难有公论。</p>

朱厚熜为他老爹老娘争取名分,在杨廷和为首的儒官看来不可接受,甚至违背了祖宗章法,认为其违背儒家大义。</p>

可问题是……</p>

皇帝为生父、生母争取名分,不也符合儒家至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