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位礼部尚书一头雾水,黄琼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告诉京兆府,他们弘扬佛法的时候要做好警戒,有胆敢闹事的,直接抓起来再说。还有将吐蕃僧人,可以娶妻纳妾的事情,在长安诸寺高僧之中传出去。其他的事情,礼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便是了,不要太操心。”</p>
黄琼这番话说罢,这位礼部尚书更是搞不清楚。人家吐蕃僧人弘扬佛法,让长安本地的那些高僧去参加,见见世面倒也没有什么。可这弘扬佛法,与吐蕃僧人能不能娶妻,有什么干系?虽说他也觉得和尚可以娶妻,是那些吐蕃僧人六根不净,有违佛门的清规戒律和教义。</p>
可这是那些吐蕃人的风俗与习惯不是?朝廷再怎么说,也是没有干涉的理由。这位太子爷,不仅组织本土僧人参加,还让将此事散播出去到底要做什么?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引起那些吐蕃僧人闹事的这位礼部尚书,明显对黄琼的这个让人意外的决策,多少有些犹豫不决。</p>
只是面对他的大惑不解,黄琼只是摆手让他出去落实,在多的解释却是一句都不肯再说了。待这位一头雾水的礼部尚书离去后,黄琼看着他的背影,脸上的笑意彻底消失,转瞬之间便改为一片的冰冷。这些吐蕃僧人既然想通过此种方式争宠,自己必须得鼓励他们不是吗?</p>
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吗?更何况,有些事情必须要改变。吐蕃密宗那些指定继承的惯例,也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密宗必须为朝廷所用,这是一个铁的定律,绝对不能改变。如果吐蕃出现政教合一的政权,对朝廷有利,那就可以扶持他们。没有利,那就必须要改变。</p>
因为事情过于重大,所以这些东西如今还不到透露的时候。至于具体实施的臣子,先一步步来。先将盟旗制度推广开,其他的事情在徐徐图之。沉吟了一会,黄琼回到御案前,提起笔来凝神写了几道密折。在密折上,黄琼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上奏给了老爷子。</p>
在西宁州设置加兵部尚书衔,或是枢密副使衔巡抚一人,专司掌管青塘吐蕃诸部事宜。包括吐蕃诸部爵位的继承,噶伦的推选与任命,赈灾、抚慰等诸般事宜。另将西宁的抚蕃兵马使,从眼下正四品升级为正三品,并加设同知、副使。同时设置青塘兵备道、巡查道。</p>
以便战时,征调青塘吐蕃诸部军马出征。视事态发展,如果盟旗制度前期推进顺利,建议在青塘吐蕃诸部设置青海路,以便加强对青塘吐蕃诸部的管辖。以盟旗制度治理吐蕃人,以汉地方法治理西宁州等地的汉人。这样,才能使得青塘吐蕃诸部,为朝廷所控制和所用。</p>
除了青塘吐蕃诸部事宜之外,黄琼也给老爷子上奏了,眼下陇右、陕西二路的情况。虽说有一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将蜀王的具体下落,也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但他并未说,蜀王的下落是从范家那里得知的。而是选择了告诉老爷子,这个消息是从阿柴吐蕃部族口中得知的。</p>
在密折上,黄琼还告诉老爷子,蜀王在跑到西域之前,从青塘吐蕃诸部征集了不少的军马,与他一同去了西域。写到这里,黄琼几经犹豫最终还是收住了笔。他知道,自己最好只写这些,再多恐怕就要引起老爷子的不豫了。有些事情,说的太透了,对自己反而没有什么好处。</p>
放下手中的笔,黄琼让人将这几道折子,八百里加急的发了出去。待这些密折送走后,黄琼拿起一本折子想要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今儿心思有些乱,面对着手中的折子依旧批不下去。心思已经乱了的他,干脆丢下手中朱笔,让身边的太监和侍卫,陪着他去长安城内逛逛。</p>
听到这位爷的吩咐,几个太监又那里敢反驳?昨儿黄琼杖毙了那个收了钱的管事太监之后,宫内的这些太监眼下都老老实实的,是半点刺头也不敢扎。见到这位主要出宫逛逛,几个太监先是服侍黄琼换了衣物,自己又急忙去换了衣物,又喊上几个侍卫,便陪着黄琼一同出宫。</p>
只是出宫后,面对着一个偌大的长安城,黄琼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逛。最后在一个小太监的建议之下,几个人来到了东市。长安城的东西二市,因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原因,已经成了两个超级大型的集市。各种店铺可谓是一座挨着一座,集市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客商。?</p>
定河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