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定位(2 / 2)

父亲躲到了阳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一言不发。

母亲跌坐在沙发上,一直哭。

接下来,家里的气氛一直很凄惶。母亲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一次女儿的假手。

几天之后,微微发现母亲又在卧室里偷偷写牌子了。她走过去,看到母亲写的是——

女孩,84年出生,师范学校中专学历,身高167米,略有残疾,生活能自理,外貌好,性格好,有保险,无双亲负担。寻30-50岁男子,离异或者丧偶亦可……

下面贴着微微截肢前的照片,她站在一个景点前,挥舞着双手。

最下面写着联系电话。

微微问:“妈,你要干什么?”

母亲红着眼圈说:“去公园给你征婚啊。我们现在这种条件,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不管找个什么样的,你都不要怪妈妈。”

微微说:“你要是去给我征婚,我就离家出走。”

母亲把那个牌子一摔,说:“你是不是成心烦我们一辈子啊!”

微微说:“你们生了我,不烦你们烦谁呢?”

白沙抢劫了鲁三国之后,逃离了昆明。

警方通缉了他。

白沙的心理素质极强,离开昆明之前,他交了1000块钱话费,之后,他一直没有停掉昆明这个手机号,只是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他知道,只要他一开机,警方就会锁定他的位置。

就算他不打电话,不发短信,至少他会收到短信:贵州移动欢迎您!重庆移动欢迎您!四川移动欢迎您!陕西移动欢迎您!……准确地画出他移动的踪迹。

那么,他为什么要保留这个电话号呢?

他是想保留手机里的定位系统。

那个系统里标记着微微的位置。

他这么做,也许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在内心深处依然盼望出现奇迹——微微死里逃生,那个小气球突然移动了。第二,就算微微永远留在了珠峰上,假如有一天他实在太想她了,可以打开手机看看,那个小气球就如同微微最后的遗容。

有几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白沙很想打开手机,最后都放弃了。

很快,他逃到吴城将近一年了,他觉得风头已经过去,这天晚上,他喝多了,一个人在住所里哭得稀里哗啦。他想跟微微说说话,一狠心,打开了手机。

微微那个红色小气球依然停留在西藏定日,也就是她进入珠峰之前,信号最后消失的地方……

他对着那个小气球,喃喃地说了很多话,最后又把手机关掉了。

微微很偶然地知道了白沙和鲁三国的事。

半个月前,微微用一个陌生号码试着拨了拨白沙的手机,她很惊讶,白沙的号码并没有欠费,只是关了机。

她又试着打开自己的手机,更新了一下定位系统,她发现,白沙的位置在陕西一个叫吴城的地方!

有一点很关键:微微更新定位,在白沙那次醉酒打开手机之后。

犹豫再三,微微去了公安局。

一个警官接待了她。

她说明了来意之后,那个警官很震惊。

他们拨过白沙的手机,始终关机,因此,他们无法锁定他的方位。现在,犯罪嫌疑人的前女友突然冒出来,主动送来了线索!

微微不但提供了白沙的定位,而且,她配合警方一起来到了吴城,希望见到白沙,劝他自首。

这时候,白沙已经第二次犯案,他抢劫了神木的金店,正在被追捕。

当地警方说,他们在宁、甘、蒙三省区交界处与嫌疑人失之交臂,他和另一个同伙弃车逃走。从他们逃跑的路线看,他们去了新疆。

白沙曾经给父母打过一个电话,那个电话是在罗布泊边缘拨出去的,当地警方判断,他逃进了罗布泊。

进入罗布泊,九死一生。

警方只能严阵以待,等他活着走出来。

近来,各个媒体都在说两个旅行团队在罗布泊离奇失踪的事儿,救援正在轰轰烈烈展开。微微就做了志愿者,来了罗布泊,她希望她能遇见白沙……

罗布泊很大,又很小。

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你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找个人,如同大海捞针,但是在罗布泊上找个人,相对就容易很多,因为这里一马平川,没有人。

就这样,微微和白沙遇见了。

她在营救团队的摄像机前,听到白沙的名字之后,由于她的假手不方便,她立即掏出手机,让逗豆帮她按键,调到了我们的时间,于是,她来了。

她的行李物品都在帐篷里,她只是一个人过来了。

微微是在帐篷里讲出这些的。

她还透露了一个信息:两名便衣警察已经来了罗布泊,他们在另外一个搜寻队,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撤离。

这时候,天色微微暗下来,空气凉丝丝的,不那么热,不那么冷,是一天当中相对舒服的时刻。

白沙日夜思念的微微并没有死,而且她带来了警察,要将白沙捉拿归案。

我们都沉默着,等待白沙的态度。

白沙低着头,用手在沙子上划着,不知道在写什么。

突然,浆汁儿抓起了睡袋上的望远镜,爬到帐篷门口,朝天上望去。

暗蓝色的天空中,似乎有一只鸟远远地飞向了我们。

那不可能是鸟。

那是什么东西,除了微微,其他人心里都很清楚。

季风小声问浆汁儿:“是……那种东西吗?”

浆汁儿举着望远镜,眼眶紧紧贴着瞭望孔,没说话。

我从口袋里掏出了电击器,走出了帐篷。

那个小小的黑影盘旋了一圈,似乎飞错了方向,掉头又朝来的方向飞回去了,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天空里。

我看了看浆汁儿。

浆汁儿呆呆地放下望远镜,说了一句话:“那好像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