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六章:卖直取名(1 / 2)

“汉王”得寸进尺,满朝文武心知肚明。

超过八成大臣见怪不怪,其中有一半多多少少怀有期待。

武官没有浪漫主义,很实际,知道明军跟“红旗军”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与之为敌乃是以卵击石,绝大多数有了投靠“汉王”的心理准备。

有不足两成文官是那一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道德君子。

历史上就是由于这些人的口水有可能把人淹死,导致没有决断的崇祯畏首畏尾。

皇帝不敢公然跟满清谈判承认建奴既得利益先稳住辽东局势,腾出手专心对付流寇。

在“李闯贼”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眼看着杀到京师之时,崇祯又迫于压力没有果断放弃京城撤往南直隶。

要知道当时大明半壁江山还在,把京城暂时丢给闯贼,崇祯去经营南方还有机会。

大明本来就有南北二京,也有两套班子。

崇祯坐镇南京未必就没有翻盘的可能性,最起码不会因为拥立谁当皇帝自己人内讧,南明也有可能如南宋朝廷那般延续一二百年。

然就是这些道德君子坑死皇帝、坑得大明亡国,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彰显了气节,让后人唏嘘感叹,爱恨两难。

如今以范景文、黄道周、刘宗周、倪元璐、孟兆祥、王家彦、李邦华、施邦耀、凌义渠、吴麟徵、申佳胤等等为首的清流铮臣,都在横眉冷对。

只不过他们暂时隐忍没有发作,他们想好了,等“汉王”来到京城之时看看情况而定。

如果“汉王”有不臣之心,他们会用干瘦的身子阻挡“汉王”的篡位之路,用吐沫狠狠地啐“汉王”,做一个高风亮节,致死不食周粟的忠臣。

如果“汉王”仅仅是跋扈没有不臣之心,他们会集体跪在“汉王”面前直言不讳,劝他知礼仪、识大体做回大明忠臣良将万古流芳。

大明建国二百几十年,根深蒂固,亡国后狗尾续貂的南明政权乱得不可开交还跟满清对抗了几十年。

黄汉眼看着准备以“汉”代“明”,要是也直接导致叛乱不已烽火连天,罪莫大焉。

提前布置,防患于未然只争朝夕。

在黄四方亲自布置下,旗卫活动更加频繁,他们抓紧时间收集至今没有表明立场的文官武将、勋贵们的不法之事。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很有必要,总而言之要争取绝大多数,如果自己屁股不干净还胆敢跳出来坏“汉王”大事,只得绳之以法。

但是有些清流还真做到了洁身自好安贫乐道,抓不住把柄。

对付这些卖直取名的士大夫,需要注意舆论,虽然这些人无能又无用,但是有虚名在外。

京畿之地的老百姓心里没有那许多弯弯绕,“红旗军”在总决战中大获全胜,满清崇德皇帝死了,意味着盘踞辽东为祸大明五六十年的建奴灰飞烟灭。

他们的喜悦之情发自肺腑,腊月里置办年货都大方了许多,这当然得益于不少京师居民在车辆厂、钢铁厂、水泥厂等等股份制企业做工,能够拿到足以养家糊口工钱的缘故。

京师官场暗流涌动,民间却是一片祥和。

无他,城里没有恶霸、流氓、混混、乞丐,没有了黑白通吃的胥吏、衙役,街上几乎看不到垃圾和马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