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在史书上自隋唐才开始发展并逐渐成型,其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必然有他的独到和全面之处,姬溪和吕春综合眼下的这个时代,最终对三省六部制做了一些修改,至于科举制,则基本上是全部复制了过来。
这是两个领先这个时代最起码四百年的制度,他对所有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他们不能否认的是,如果这两项制度能后实行开来,那必然是改天换地的一个新时代。
科举制的好处暂时还不显眼,但这三省六部制的益处确实显而易见的,他将天下所有的实物细分开来分往六部,而后汇聚中书,这效率将比现在提高无数倍。
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更加令人无法反驳,当传阅了吕春的奏表后,百官具皆无语,而后,司空蔡邕当先跪下,高呼曰“此乃流传千世万世之法,老臣俯请陛下下旨,即刻开始实行。”
这个时候,朝中还是忠臣占据大多数的益处就显现出来了,大家的阵营或许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若是遇到了真正对国家有益处的事情,他们还是会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所以,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被全票通过也就不是怪事了。
于是,平静了还不足一个月的关中,再一次掀起了大动静,所不同的,上一次的参与者多大多数是百姓,而这一次的参与者,乃是整个关中所有的官员和所有的读书人。
首先,由蔡邕牵头,开始了第一界的科举,争取在年内成功举行第一次乡试,而后明年春日,举行会试。蔡邕的名头摆在那里,所以,科举进行的很顺畅,短短的时间内,便调动了整个关中所有读书人的热情。
而相比于科举制的顺利,三省六部制的推进便显得很艰难了。首先,很多官员认为三省的存在会被有心人利用从而蒙蔽试听,姬溪知道他们是在警惕自己,于是,他考虑了很久,决定再退一步,不设三省,而这样一来,便相当于所有的政务都集中在了皇帝的身上,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于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应运而生。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明争暗斗,最终,确定了第一届内阁成员,分别是姬溪、蔡邕、赵谦、种拂,黄琬。
从某一个方面说,姬溪绝对没有资格近内阁,可如果换个角度想的话,没有姬溪的内阁实在是名存实亡,所以,对于姬溪入内阁,没有任何一个人阻拦。
内阁成员的确定,实际上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真正的纠葛在于六部尚书的职位,这六个职位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两方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剧烈的争夺,令姬溪有些急眼,不过他在努力的克制着。
然而某一天夜里,吕春遭到了刺杀,虽然并无大碍,但姬溪却彻底的爆发了。
第二日,姬溪直接从第七师抽调了两个团的兵力,再次拿刘备叛国做借口,一日间诛杀了十位官员,姬溪再向整个朝堂宣告,你们已经碰触到老子的底线,再不让步,老子将开始大开杀戒,这十颗人头只是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