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永定门之战(1 / 2)

大明铁卫 小雨非非 2003 字 1个月前

多尔衮借使者事件羞辱明朝,让崇祯与杨嗣昌议和的计划泡了汤。面对同仇敌忾、群情激昂的场面,杨嗣昌一改之前的镇定自若,连站出来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崇祯也不敢再提“议和”二字。

嘈杂声中,唐世济大声说:“陛下,鞑子这般羞辱大明,和谈已无可能,唯有一战!请陛下下旨,传召文登营入京勤王,驱逐鞑子,解京师之围。”

崇祯打起精神,询问:“众爱卿觉得如何?”

杨嗣昌思虑再三,硬着头皮出列说道:“陛下,勤王兵马又何必舍近求远?广渠门外有宣大、山西两镇精兵,加上已经返回的关宁军和大同镇兵马,只要派一得力大臣督师,赶走多尔衮并非难事。”

崇祯望了望文武百官,迟疑地问:“你要留在京城替朕出谋划策,陈爱卿身为本兵也要坐镇兵部统筹调度,那么还有谁能担任督师呢?”

武臣勋贵的队列里忽然有一人出列,朗声说:“臣愿为陛下分忧!”

众人定睛一看,却是襄城伯李国桢。

李国桢是永乐年间大将李濬的后人,世袭襄城伯的爵位,现在是京营总督。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时,李濬就是其麾下得力干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转战南北,累升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永乐元年,出镇江西,名声虽不及张玉、朱能、丘福等人,却也是靖难之役时期的名将。到了李国桢,已经是十一代襄城伯。

崇祯想了想,李国桢虽然没有经历过多少实战,但平时谈论兵事,颇有见地,能言善辩,而且身为勋贵,忠心也不必担心,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一试,总好过让清军堵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却不发一兵。

他点点头:“爱卿愿勇挑重担,朕心甚慰。那就命你任大军统帅,统领京城外各路勤王兵马,驱逐奴酋多尔衮。”

李国桢大喜,信誓旦旦地保证:“请陛下放心,臣誓必击败多尔衮,解京师之围!”

李国桢虽然身为勋贵,而且担任京营总督,看着地位显赫,但在朝堂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物。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地位一落千丈,权力都在文臣手中,而且京营也只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重要性远不及关宁军等边军。这些年来他一直想找机会上位,恢复祖上荣光,这次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至于能不能打胜仗,李国桢并不是太担心,有三大边镇加关宁铁骑,而且背靠京城,主场作战,后勤保障有极大优势,就算不能正面击垮多尔衮,拖也能拖垮对方吧?清军毕竟是深入大明境内,粮秣全靠劫掠,总不能无止境地耗下去。所以主动请缨时,李国桢玩了个小小的心机,只说要赶跑多尔衮,却没定期限,到底是天,还是两三个月,谁也说不准,总之能耗到清军撤兵就行。

杨嗣昌却担忧地望着李国桢,欲言又止。他不相信这个纸上谈兵的勋贵有能力打败多尔衮,但皇帝开了口,眼下又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自己亲自撸袖子上吧?

至于其他大臣,也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人家襄城伯忠君爱国,总不能打击积极性吧?反正又不是自己上,左右没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