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三章 苏联的坦克天才(2 / 2)

崛起军工 安溪柚 2952 字 1个月前

“在复杂的利益面前,任何事情都会变的!”

莫洛佐夫无奈的一叹,自打二战结束以后,莫洛托夫便开始总结二战期间装甲战的技术细节,从而为日后坦克的发展定下基调,由此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莫洛佐夫终于归纳出几点坦克未来发展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个成果运用到t—54的研制当中去,从而造就了一代经典。

可就是在研制t—54的时候,莫洛佐夫忽然发现,传统的钢制均质装甲在未来的装甲战当中未必会继续引领潮流,至于原因非常简单,基于钢制均质装甲而开发的反坦克武器实在太多了。

传统的穿甲弹自不必说,针对钢制均质装甲机械特性专门打造出来的破甲弹和碎甲弹,简直就是钢制均质装甲的天然克星,若是以传统的思路,面对这两种新式反装甲武器,最好的方法便是增加装甲厚度,从而抵消相关弹药的会上效果。

只不过这样一来却带来一个难以回避的副作用,那便是坦克整体重量的急速上升,由此带来的诸如发动机功率不足,机动性能低下,被弹面积过大等等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坦克很难发挥理想的作战效果。

二战期间德国的“鼠”式重型坦克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一味的追求火力和防护力,导致整体重量成倍提高,致使发动机的功率根本上,根本无法实施有效机动,最终沦为战场上的活靶子,未打一枪一炮,便成为苏军的俘虏。

正因为如此,莫洛佐夫意识到传统的钢制均质装甲的路子已经无法再走下去,只能另起炉灶,研制更轻便灵活,且行之有效的新式装甲,于是他将目光投入到刚刚起步的复合陶瓷上。

之所以选着这个在如今尚属冷门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复合陶瓷本身耐高温,韧性足的特点,特别是低一点,简直就是破甲弹的天然克星,因为复合陶瓷的耐高温性质,足以抵御金属射流的冲击,保护坦克车内的安全。

基于此,莫洛佐夫一经提出,遍即可引起苏军内部的重视,于是很快便成立专项课题组,专门对复合陶瓷装甲化进行研究,只是一晃数年过去,苏军投入的资金可谓是数不胜数,但莫洛佐夫的研究却陷入了瓶颈,迟迟拿不出理想的解决方案来。

而此时的国际形势因为战后对和平的众望所归,使得武器装备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小的停滞,恰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隶属于朝鲜人民军的t—34\85坦克一路势如破竹,不但打得南朝鲜溃不成军,更是令前来增援的美军束手无策。

正因为如此,苏联国防部判断,未来数年内不会出现更具杀伤力的反坦克弹药,因而苏联的t—54坦克足以应付未来数年内的威胁,至于投入过高的相关研究出于成本的考虑,应该暂停或者取消。

反而支持同为传统的钢制均质装甲的t—62坦克项目,没办法谁让相对成本高企的莫洛托夫的新式装甲,和八字没一撇的所谓新式坦克,规划详细,成本低廉且结实可靠的t—62坦克项目才是苏军的最爱。

正是在这股风潮的侵袭下,莫洛托夫所领导复合陶瓷装甲应用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不是莫洛佐夫凭借着二战时的功勋以及在苏军内部强有力的人脉,估计他的研发项目早就下马了。

不过即便勉强保留,经费也被砍去大半,为此莫洛佐夫不是没去莫斯科进行申辩,可他的所有判断全部基于对未来走势的过人预见,尽管后来证明他的预见十分正确,但问题是现如今莫洛佐夫并没有很好的证据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

与之相对的苏联国防部却能拿出一大堆的佐证,来证明他们对未来判断的正确性,既然如此,莫洛佐夫还能说什么?只能默默接受无情的现实,尽最大努力为此项目的延续,因为他坚信,终有一天,他会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

正如一句名言所讲的那样,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用这句话去形容莫洛佐夫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本来莫洛佐夫来这里只是为了近距离考察二战后单兵反坦克武器,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情况,从而为今后新式坦克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正因为如此,期初莫洛托夫跟靶场内的所有人都一样,并没有把中国的单兵火箭筒放在心上,而是单纯的盯着rpg—2v2,毕竟这款火箭筒才代表着世界上同类武器的最高水平,然而出乎莫洛托夫意料,被他看好并当做采样蓝本的rpg—2v2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反倒是中国的单兵火箭筒从始至终不断给人意外。

特别是在200米外轻松击穿“虎”式坦克炮塔正面主装甲后,莫洛佐夫更是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别人不清楚,可他这位坦克设计大师却是清楚,德国“虎”式坦克炮塔正面主装甲是如何的坚不可摧,可中国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却能够一举击穿,足见其威力是多么的强悍。

不过也正是这份吃惊,令得莫洛佐夫心头生出一股莫名的激动,既然中国的单兵火箭筒以破甲弹轻松击穿“虎”式坦克炮塔正面主装甲,那它能否对t—54坦克造成威胁呢?如果能,如此众目睽睽之下,国防部的那帮大佬们又会是如何感想?

于是乎,一个利用单兵火箭筒为自己极力推进的研究课题彻底证道的大胆想法,逐渐在莫洛托夫脑海中浮现出来,进而毫不犹豫的付诸行动,这才有了先前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