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看穿一切(二合一)(1 / 2)

盛唐剑圣 无言不信 4585 字 1个月前

看着封常清、万文有些诧异的表情,裴旻也没有解释太多。

这人的一切思维是为大脑所支配的,在极度恐惧下,会产生幻觉,将脑海里假象的东西带到现实。

传说中的龙有九似,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蜃腹、鱼鳞、兔眼,妇人描绘的模样,跟传说中的龙是相差无几。

若妇人说的跟公孙曦,同行兵士无差,裴旻还会信上一二,而今却有八分不信。

“今晚让弟兄们辛苦一些,将周边团团围住,并且多燃篝火。怪物既然选择晚上出击,有很大可能是夜行性怪物,晚上是它们的天下。我们在这方面有先天性的弱势,不必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我已经将所有村中所有百姓,牛羊鸡都聚集了起来,务必要保护好所有的百姓,以及牛羊鸡。对了,还有我们骑乘来的军马,要好好的护卫。”

裴旻冷静的下达着命令。

封常清跟着裴旻最久,已经体会到了裴旻的意思,说道:“公子这是打算断怪物口粮?”

“不错!”裴旻道:“依照生物的特性,猛兽一般是不会袭击人的。人怕猛兽,猛兽更加怕人。通常猛兽袭击人有三种可能,一是人对它造成了威胁,它受惊了。一是人进入了它的地盘,它要宣誓主权;还有最后一种常见的就是饿了,它需要补充食物。依照我的判断,那个怪物属于第三种类。”

他顿了顿道:“不过具体情况,还是需要看资料才清楚。”

封常清颔首领命,对身旁的万文道:“万副将昨夜与今日辛苦了,今夜你们兄弟好好休息,护卫之责就交由我来吧。”

万文也不客气,应道:“依封都督的意思。”

封常清、万文都下去了。

裴旻也没有过问,他相信封常清能够将这一切处理的妥当。

天渐渐暗了下来。

裴旻去给裴母请安,又宽慰她早些睡,好好休息。

上了年纪的人心思重,一有心事就睡不着。

不用想,昨夜事发以后,裴母到现在都没怎么睡。

裴旻、娇陈还年轻,少睡一些无妨,裴母上了年纪,没有充足的睡眠对身体不好。

服侍裴母睡下,跟娇陈说了会儿话,陪了小七小八一会儿。

直到监督小七小八上床,娇陈轻轻的握着裴旻的手道:“去吧,这里有妾身呢!”

裴旻在娇陈的额头上轻轻的一吻,放心的将这里的一切交给了娇陈,走向了村中官署。

天已经入夜,村中官署却灯火通明。

封常清安排好了村中的护卫,与王小白一起帮着老村长整理资料。

裴旻回到官署的时候,老村长已经将资料整理好了。

看着面前的堆积如山的书札,裴旻打起了精神,笑道:“老村长辛苦了,您先去睡吧。”

老村长却一脸精神道:“无妨无妨,为了逊儿,为了我那不甘心病故的婆子,小老儿豁出这一把老骨头了,就在这里陪国公,哪里也不去。国公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老朽。”

裴旻知劝他不动,道:“这样吧,反正这里宽敞!小白,你去找些被褥来,打几个地铺,我们晚上就住这儿了。困了累了,就躺一下。”

老村长也未拒绝裴旻的好意。

裴旻认真的翻阅着玉泉村的卷宗,果然如老村长说的那样。

关于恶龙的消息,卷宗里最早的记载是在一百五十年前。

这并不是说恶龙是一百五十年前出现的,而是一百五十年前,这里还不属于华夏疆域。

治理的方式情况,大不相同。

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直到隋朝,才有明确的记载。

只不过隋朝国运太短,导致突厥格外强大,更胜昔年匈奴巅峰。

河西数次异主,非常混乱,遗留的记录也多有不全。

直到李渊一统天下,记录才详细完整。

看着一卷卷的记录。

一旁帮着过目的封常清首先发现了一些情况,问道:“国公,你发现没有。恶龙多次出现的时间不等,看似没有规律。但是春末夏初,也就是现在这段时间,出现的最是频繁。这些卷宗里,恶龙第一次记载就是清明前后,属下看到了三十年前,这一百二十年里,恶龙在这个时段出现了十数次。这还只是明确记载的,算上怀疑的,更多。就如这一次……”

他将手上的卷宗递到了裴旻面前,指着上面的字道:“圣历元年,玉泉镇王家与黑水取水。驮马莫名受惊走失,王家子多次来问,衙役追寻未果,不知所踪。这驮马大多家养,对家极是熟悉。正常情况,即便走失,它也会自己回来,除非它遭遇了意外。”

裴旻也有这种感觉,只是封常清看的快,而他看的细,让他先一步说出来了,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道:“常清是指哪个怪物都冬蛰的习性?”

冬蛰即是冬眠,只是古代叫做冬蛰。

封常清道:“属下在西域长大,西域有一种棕色的大熊,跟中原的黑熊不一样,块头要打的多,豺狼虎豹都不敢惹。在我们那里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明前后不得进山。就是因为这段时间,大熊冬蛰醒来。它们饿了,将会攻击一切活的东西。除非跑的比它快,不然再神勇的人,也会丧命。”

裴旻知道封常清说的是大棕熊,在后世大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动物。

古代的生存环境恶劣,各种野兽都比后世的要大上一号。

西域唐朝时期的大棕熊,有多可怕,可想而知。

裴旻也因此联想到了那个怪物,也许它就是自己熟知的产物,只不过是古代版的,跟变异的一样,也有可能是在后世灭绝,并不存在的生物。

毕竟伟大的国宝熊猫,在古代《书经》里叫貔,《毛诗》中叫白罴,《峨眉山志》、《兽经》分别叫貔貅、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