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肉身成圣(2 / 2)

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3533 字 1个月前

看着越来越多的儿女,他甚至在想,是不是应当发明下羊肠什么的,要不然以后自己会不会孩子过百。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吧,多生点也好,李家这么大家业呢,人多才热闹啊。

二月的时候,李世民正式带着百官出京,前往泰山了。

汉京城里倒是一如继往的热闹。

不过如今早朝的金殿上,坐着的却是太子。御前会议的圆桌上,坐着的则是李超、刘弘基、杜淹、杨恭仁四位为主。

朝廷二十七个宰辅,除了本就不在京的几位同军机事,就只有刘弘基三个宰辅在京了,其余的全都随驾去了泰山。

连三省六部诸寺,大部份官员也都抽调随驾了。

说白了,皇帝走了,朝廷也跟着走了。

汉京留下的,真的只是一个留守朝廷,没剩下多少官员。

甚至,留守朝廷也没多少事情可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直接送到皇帝那边去的。

李超这个留守大臣,也当的舒适。

他一点也不觉得无聊,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在二月的贞观九年会试大比中,李超倒是挺认真的去主考了,考试很顺利,没出什么意外。录取了五百名进士,然后那个时候李世民还没出京,又在金殿举行了殿试。

最后由李世民亲自定了名次。

李超的四个参加会试的学生都中了进士,并且来恒兄弟和裴二还包揽了前三。来恒是状元、来济是探花、裴行俭是探花。连宋青书,都中了个二甲十八名。

本来李超在会试上只点了来家兄弟几个在一百名以外。

可殿试后,李世民非要选他们三个为一甲,李超也劝了。可李世民说了,选他们并不是看你们师徒关系,而是他们答的卷确实令人满意。三人年纪虽轻,但基础扎实,对时事策问也答的好,有灵性。

于是乎,榜单一出。

在下哗然。

虽然不少人羡慕这三位都是李超的学生,但因为这名次是殿试后皇帝钦定,而会试后李超并没有选自己的门生做会员,名次还反而在一百多名外,因此最后大家也不能指责李超。

尤其是皇帝随后让报纸把三人金殿上答的卷子刊登之后,大多数人还是很服气的。当然也有些人不服气,文无第二,武无第一,谁又能说谁就一定是最好的呢。

他们认为来裴三人能位列一甲,都是因为有李超这个好老师。

对于天下士子们的纷纷嚷嚷,李世民是哈哈一笑后,就离京去泰山了。

李超倒也不太在意,反正三个学生也确实是有真本事的。

不过经此一事,也可以预见,贞观九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必然会特别有名的。

现在这四位新科进士,都已经回乡去了。这也是李超的意思,一朝金榜题名,总得要衣锦还乡嘛。

祭拜一下先祖,回家扫扫墓,然后还得回来进国子监再培训一年。

中了进士,也不是马上就有官做。

得先在国子监行政学院学习行政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参加吏部的铨选。最后量才为用,授予官职。

一年五百个进士,不可能个个都有好官当。

也一样是得拼背景比关系的,考进士还能相对公平些,但吏部铨选,则就没这么公平了。大部份的新科进士是要到地方州县从吏员做起的,运气好,能做个吏目。

只有少部份人能留京在各部衙里从吏做起。

还有更少数的幸运儿,可以从县丞、主簿做起,县尉则是要给那些军转武官们预留的。

能够直接一步做上县令的,可谓是百里挑一。一年都不见得能有四五个,做为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按例也是不会当县令的,他们待遇更好,能够直接进翰林院里从编修开始做起。

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只授给一甲三名进士。虽没什么实职,可在这里做满一任再外话,可就不简单了,起码也是一个上县县令。

算算时间,自己的这几个得意门生也应当要回京来了。